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系统动态

海门区包场供销社做好非遗味道“服务生”

来源: 海门区社 发布时间:2025-07-09 字体:[ ]

为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特色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海门区包场供销社积极履行服务“三农”职责,在社务指导单位——永康酱瓜厂开展了一场以“调研+服务+传承+质控”为核心的为农服务实践活动。

基地调研,把脉种植难题。活动首站,包场供销社工作人员深入永康酱瓜厂配套种植基地,与瓜农面对面交流,详细记录今年生瓜的生长周期、土壤肥力、收购量等情况。针对农户反映的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包场社积极给予引导,向其推广宣传农药零差率配供,让农户“零差价”用上优质肥料从而真正实现“控成本、保质量、护生态”三重目标。

助农收瓜,贴心服务解燃眉之急。据了解,采摘的生瓜要当天得到腌制,为缓解农户采摘、制作压力,包场供销社志愿者组成“助农突击队”,烈日下,志愿者身着统一服装,经过采摘、分拣、装框,半天时间便协助员工完成600斤的生瓜腌制。此次活动不仅解决了农户劳动力短缺的困境,更是营造了支持农业生产的良好氛围。

非遗工艺传承,赋能特色产业发展。永康酱瓜制作技艺作为南通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独特工艺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活动中邀请了海门酱包瓜制作技艺传承人袁天雁现场展示传统腌制流程,从选瓜、盐渍到晾晒、酱制,每一步都蕴含着传承的智慧。包场社工作人员们认真学习记录,并表示要利用好供销社自身优势将传统工艺传播到更大的市场。

严把质量关,科技筑牢安全屏障。包场供销社联合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点——凤飞村,对生瓜进行农药残留专项检测。通过先进的分析设备,对当日采收的生瓜进行随机抽样检测,结果显示农药残留指标全部达标。包场社负责人强调,将建立常态化检测机制,确保每一批出厂酱瓜都附有“质量身份证”,让消费者吃得安心。

此次实践活动中,海门区包场供销社以“实招”破解为农服务痛点,引导解决种植问题1项,协助腌制酱瓜0.3吨,非遗工艺培训学习覆盖6人次,质量检测合格率100%。下一步,包场供销社将以永康酱瓜厂为试点,探索“技术服务+文化赋能+质量监管”的综合服务模式,助力乡村振兴,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全国。(供稿人:施鑫)